青稞属于禾本科(Gramineae)、 大麦属(Hordeum )、大麦种(Hordeumvulgare Linn )、裸粒大麦变种(Hordeun valgare var,nudum Hook.f.) ;青稞,藏语谓之“耐”,别名叫“祝”,英文名:Hulless barley或Naked barley、Highland barley,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 裸大麦,别称:青稞、元麦、米大麦、淮麦等。青稞即裸大麦,是我国藏区人民对裸大麦的特殊称谓。
青稞是最能适应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作物和藏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口粮,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青稞籽粒品质优异,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并含有较丰富的矿质元素、维 生素、膳食纤维以及β-葡聚糖、α-生育三烯醇等多种生理功效成分,而且结构疏松易熟化,较为适合高原缺氧地区燃料缺乏的 加工使用条件。青稞秸秆柔软香嫩,适口性好,营养成份含量高,是牦牛、绵羊、山羊等高原牲畜的优质饲料,青稞籽粒更是理想低脂 低糖饲料。神秘的青稞无疑是这里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作物。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青稞从古到今一直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在青藏高 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长河已将青稞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
青稞的种子在藏族语中被记载为“ན ས ་ ”,按藏语的发音,听起来像是“乃”、“尼”或者是“涅”。这可能是由于西藏以及周边地区,例如青海、四川和云南不同藏族人的地方口音变化,使“ན ས ་ ”的发音有一些差异。但无论是称为“乃”、“尼”还是“涅”,都是指粮食的意思,而且还是主要粮食。
生的青稞种子被称之为“乃””或“尼”,炒熟以后的青稞种子,就被叫作“月”或“义”,可以直接食用,既香又脆,也可以放在酸奶或牛奶中一起食用,既丰富了酸奶或牛奶风味,又增加了食物中的纤维,同时还起到了营养 和保健的双重作用。将炒熟的青稞“月”或“义”磨成粉,就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糌粑”(ར ྩ མ ་ པ ། )。糌粑面非常的香,用途也很广,有各种不同的吃法,将糌粑 与适当比例的酥油茶调和,并且捏成团,就叫做“巴”(ས ྤ ག ས ། )。“巴”香润可口,也特别抗饿。在做“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加上奶渣、白糖、芝麻、炒豌豆粉等,这样就可以让“巴”更加味美香甜。
小贴士
包括青稞在内的所有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实际上都是果实,而且叫颖果,只是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种子罢了。
在调和糌粑的时候,还可以多加一些水或酥油茶,调得比较稀一些(像糊糊一样),叫做“句玛”,美味香滑、营养丰富的“句玛”比较爽口,而且容易消化。因 此年轻人比较喜欢吃“巴”,而老年人、小孩以及体弱者更偏爱“句玛”。毋庸置疑,糌粑是人见人爱、老少皆宜的食品。难怪糌粑被放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食品的 四宝之首,有哪四宝呢?那就是糌粑、酥油、茶叶和牛羊肉。糌粑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携带方便。藏族农牧民出远门时,只要带上一个 木碗和一个糌粑口袋,在口袋中装上糌粑、酥油、干奶渣等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糌粑美食,即使牧民在遥远地方游牧 或是农民在田里干重农活,也不会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