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麒农产品

青稞传说

人们对青稞赋予了神性

在藏族民间传说中,人们相信藏族的祖先猕猴与罗刹女在雅砻贡布日结为伴侣, 他们的后代回林中果实枯竭,生活变得十分艰难。以慈悲为怀的观世音,遵守佛祖的旨意,从须弥山取出五谷撒向雪域大地,于是这片土地下的青稞,便丛丛生长,让后代从此摆脱了饥饿的危险,日益强壮,在被视为生命禁区之地,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等等,给高原大地送来了精气神。

青稞藏语意为“天地之合”,

藏语ན ས (青稞)由ན 和ས 二字组成,

ན 象征天(ག ན མ ),

ས 代表大地(ས ་ ག ཞ ི ),

意为与天地相应。

——耷·琼培仁波切

(一)青稞来源传说

  在藏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青稞种子来历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内容多为记载狗、鸟、鹤等动物带青稞种子到人间的过程。人们在锅庄、山歌、民间故事等表现形式之中对青稞进行赞美歌颂的同时,也对青稞的来源传说、青稞的播种、青稞的收割、打青稞、薅青稞、青稞面及青稞酒的制作等方面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藏族文学史》里的神话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有一个名叫阿初的王子,从蛇王那里盗来青稞种子,结果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了一只狗,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爱上了他,他又恢复了人身。他们辛勤播种和耕耘青稞,吃上了用黄灿灿的青稞磨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和醇香的青稞酒。人们在每年收完青稞,尝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以示感激狗给人们带来青稞种子。从故事的另一面看,以图腾神话故事形式流传于民间,在过大年、青稞尝新时先敬狗,不打杀狗,不食狗肉。

神话故事《青稞种的来历》里记载了播种青稞的实践过程,也反映了藏族先民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历史性一幕。

有一个美丽动人的藏族民间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布拉国,那里的国人只有牛羊肉吃,只有牛羊奶喝。善良的王子阿初想让国人吃上谷物粮食,就到山神那里去恳求粮食的种子。山神告诉他,粮食种子都在蛇王那里,阿初从蛇王那里偷到了青稞种子,但是蛇王发现后,将他变成了一条黄狗。变成狗的阿初逃到了娄若这个地方,最终他得到了土司三女儿俄满的真爱,并一起播下了青稞种子,阿初也变回了王子的模样。从此以后,娄若到布拉国的大片土地上就有了青稞。

在青藏高原的许多藏族家庭,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在青稞收获以后或者是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将青稞粉做成的糌粑团,先喂给狗吃,以纪念狗将青稞带给了藏族人民。

这个民间传说,充分说明了青稞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神圣作用。民歌和传说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嘘滴滴”的小鸟看到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连粮食也吃不上,于是,决定飞向仙界,为藏民寻找可一年四季充饥的食物。它飞到了天宫,并向天神说明了来意,天神把青稞种子故意藏在石仓内,外边由两只狮子和两只老虎把守。“嘘滴滴”小鸟不畏艰险,趁着狮子吃食、老虎打盹时,从石仓中啄来七粒青稞籽返回人间。

第一次“嘘滴滴”鸟用杜鹃木做的犁架让马鹿拉犁,并把两粒青稞种子种在雪山上,结果无一收获。

第二次,“嘘滴滴”鸟做了一个用柳树做的犁架,让金鱼拉犁,两粒青稞种子播撒在大海里,结果也无一收获。

第三次,“嘘滴滴”鸟用栎树做了一个犁架,让一对牦牛来拉犁,把剩下的三粒青稞种子全撒在原野上。藏历二月下种八月青稞成熟,从此藏族人吃上了青稞,吃了上糌粑面。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

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

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 —《藏族文学史》 中《青稞种子的来历》


藏族创世纪中的青稞起源传说

10.jpg


相传,一只在观音菩萨处受了戒的猕猴在山洞中修行时,一名罗刹女进洞来诱惑猕猴,并说:“我前世注定降为妖魔,你若不同我结合,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妻子,生下无数魔子魔孙。到那时,雪域高原将成为魔鬼的世界,万千生灵将遭残害”。猕猴请示上师观世音菩萨,菩萨说:“你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后代,是莫大的善事,理当见善而勇为!”得到上师开示的猕猴便与罗刹女生下了六只小猴,猕猴将六只小猴送到山下加错林中,让他们各自寻找食物生活。三年后,猕猴前去探视子女时,发现他们已经繁衍为五百多只,但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猴子们的生活凄惨。猕猴再次向观世音菩萨求救,菩萨便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类、荞麦、大麦的种子撒到大地上,大地顷刻间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从此猴子们饱食五谷。这一故事被描绘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处的壁画上。

青稞供鸟传说

也有传说,最初青藏高原的青稞籽粒大小如同鸡蛋,但一位母亲在用青稞糌粑擦小孩的屁股后,惹天神发怒了,为惩罚人类,天神让人间的青稞颗粒日益变小。当青稞快要消失的时候,一只黑头鸟飞到天神面前,祈求天神留给自己一点食物,天神动容,留下现今的青稞供鸟儿食用。鸟和青稞之间有特殊的关联,这也是藏族不伤害鸟类的原因之一。每种传说中,藏地的青稞都是来之不易的,并寓意我们要珍爱粮食,感谢自然的恩赐。

29_1.jpg

青稞从新石器时期走来

青稞主要分布在国内的西藏、青海、四川甘孜等地区和国外玻利维亚、印度、尼泊尔等地。根据西藏考古发掘,先后对西藏山南昌果沟遗址、拉萨曲贡遗址以及日喀则拉孜廓雄遗址出土的青稞谷物和碳化粒进行碳十四测定后,基本断定为青稞在距今3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在藏区出现。

30_1.jpg

此图为碳化青稞,经测定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藏文史料记载,山南地区泽当镇萨热索当是雅砻江河谷的第一块农田,在这里藏族先民播下了第一粒青稞种子。故在史料中将西藏山南被称为“青稞的发祥地”。在吐蕃时期,在举行“降魂仪式”的宗教仪轨中,午后要向遗体献上青稞酒三瓢,以祈请灵魂回门关尸,可见青稞栽培技术在吐蕃已有成熟的发展。

(二)青稞与饮食文化

藏族饮食以当地特产决定饮食品种,以生态环境决定饮食方式,以文化背景决定饮食习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藏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对象、方式不同,表现在习俗上也显出不少差异。

1.糌粑

“糌粑”的制作:青稞炒熟后磨制的粉称为“糌粑”,各藏区食用糌粑的粗细程度略有不同,如卫藏地区喜欢细糌粑,而安多地区则更倾向于粗糌粑,但藏区磨制糌粑的方法都大同小异,均是把煮熟的青稞在细沙中炒熟去皮之后,用石磨磨制而成。

水煮糌粑:把青稞淘洗干净后,在开水中煮一下,待煮到半生不熟时,再倒在筲箕里把水漓干净后,再在火塘边放到有点酒糟味时,再在锅中炒。这种糌粑算最好的青稞面。

吃糌粑:糌粑的食用方法主要是拌和酥油茶,即在碗中放入适量酥油、曲拉(奶渣)再倒入奶茶,待酥油融化,曲拉被泡软之后,将茶喝至适量,加入糌

粑,捏成糌粑团。

糌粑面做出来的食品种类很多:

糌粑沱沱:用酥油茶的油皮子或酥油汤拌合着糌粑面揉成的沱沱就叫糌粑沱沱。

初: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喇嘛在糌粑面里加上酥油、红糖、酒、奶渣、茶水、药粉等做成的食品,藏语称“初”,十分好吃,且具有有病治病、无病益身的功效。

糌土:煮成的稀粥

另外,藏民们习惯于把糌粑装在画有龙、凤、树叶等图案的木制糌粑盒里摆设或食用,为了外出携带方便,藏民们还习惯于把糌粑放在布口袋或皮口袋里携带外出,同时带上油、茶、盐及碗,只要有热水就美餐一顿。

11.jpg

闻名世界的有机粗粮

糌粑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的含量相对较高,脂肪、糖含量相对较低,总膳食纤维质量分数可达16%,经常食用具有调节糖类代谢、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另糌粑中所含有的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疲劳、降血脂、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菌、抗炎及抗病毒等多种功效。

33_1.jpg

青稞易便于携带和易于制作的特点符合了游牧的生活方式。牧民外出时,只要随身带一个装有酥油、曲拉和糌粑的羊羔皮小袋子,就能在将袋子揉搓之后,使酥油溶于糌粑和曲拉之中,制作糌粑团。除了便于携带以外,糌粑具有热量高、营养丰富、抗旱耐饿和酥软香甜的特性,这也是牧民喜欢食用糌粑的重要原因。游牧搬迁时,牧人通常会将青稞装在密不透风的牛皮袋子中驮运,即使遇到雨雪天,也不会淋湿袋中的青稞,牧人也会将这些装满青稞的牛皮袋子摆放在帐篷中,作为资产。

“吉祥物”

还有在过藏历年时更离不开青稞,盛满酥油拌过的糌粑、炒麦粒的切玛盒是过年期间的重要角色。切玛不仅是新年的吉祥物,更寄托着人们对过去一年中上天恩赐护佑的感恩之情,也承载着对新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盈、牲畜繁衍的美好祈愿。在新年第一天亲朋好友间相互撒糌粑、撒青稞粒以示祝福和欢庆。每逢藏历新年,家家户户会在佛龛前供上一盆青稞苗,祈愿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3.jpg


一粒青稞中的信仰

在宗教仪式中,青稞与糌粑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比如敬诸神,必然要抛撒青稞,曼扎供养多用青稞,寺院敬献三宝的供品则多为糌粑,寺院提供给信徒的供食也多为糌粑团。

煨桑是藏族人日常生活中举行最频繁的祭祀仪式之一,煨桑时要将供品撒在火堆上,而糌粑和高原松柏则是煨桑时必不可缺的供品,人们借糌粑等供品的桑烟向上天表达敬畏之心,并祈求上天带来平安与祥和。

除了用于祭祀,在藏族人家中请僧人诵经时,还会将糌粑捏成不同的形状,(多半需按照经文的描述在糌粑团涂色)通过特殊的仪式将家中的不详之气汇于糌粑团中,再根据经文提示将其丢向不同的方向,以表清除家中污秽。

12.jpg


青稞与鬼怪山神

望果节是藏族人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藏历的7月到8月,等青稞和小麦等农作物成熟并即将开镰时会举行望果节,节日期间,人们都会穿着盛装、带上糌粑和青稞酒等食物,聚集到即将开镰的田地旁,绕着田地祈福三宝保佑顺利收割,获得丰收。嘉绒地区每年二月举行的祭山仪式,也会用糌粑捏制日月星辰等,将供品焚烧后的灰烬撒在田里,祈求山神保佑庄稼丰收,来年风调雨顺。在玉树的称多等,开春是也会举行“糌粑节”,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在拉萨地区,人们会用糌粑进行“赶鬼”仪式,即将糌粑在身上揉擦,再将糌粑装

在破碗中,然后丢给“鬼”食用,并将碗踢到旷地,送“鬼”人燃起麦草,砸破鬼的“饭碗”,最后人们唱歌,跳舞,狂欢,庆祝赶“鬼”胜利。

14.jpg

青稞与哲理

在各别藏区还广泛流传着一些歌唱青稞和糌粑的长歌,如在天祝地区讲述青稞种子来源和播种的长歌《青稞歌》等。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也会借糌粑的特性去讲述某些生活中的哲理。

有关糌粑的俗语:

父母的忠告,不遇到挫折不明白;

糌粑的香味,不到饥饿时不知道。

话想好了再说,糌粑嚼好了再咽。

青稞面越磨越细,道理儿越说越明。

幸福时三甜从未尝一口,困苦时干糌粑从未断顿。

一粒青稞的轮回


西藏的某些地区会熬新鲜酥油糌粑糊,喂给新生的婴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粑,放在婴儿的额头,随之表达吉利、祝福的语言。

而当藏族人去世后,家人会在亡者去世后的四十九天内,在牛粪火堆上撒掺有酥油和糖果等的糌粑,通过焚烟来供施神鬼,这种仪式称之为“察斯”,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也寄托着生者对亡者的悼念之情。

39_1.jpg


三.青稞酒

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唐文成公主从长安远嫁吐蕃,把汉地先进的酿酒技术传到藏地,但酒的出现可能早于文成公主。西藏最早的藏文史书《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就有记载。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以其特有的魁力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青稞酒,又名咂酒。从颜色和酒的度数,可分为“阿拉”和“羌”两大类。其中“阿拉”是烈性酒,而“羌”指的是低度酒。“羌”有“哲羌”、“西羌”等种类。“哲羌”意为搓掉青稞皮的酒,这种酒专为家中的孕妇做准备,待饮用时,先炼上酥油,加上鸡蛋和红糖,再装上“哲羌”酒,煮着吃,十分营养。“西羌”酒,意为用吸管吸的酒,这种酒呈红色状,一般把青稞煮得半生不熟后,装上酒药,在高温下发酵后,装在大酒缸里,过半年或一年后打开,加点冷开水,再用水柏枝做的吸管吸出酒汁。西藏民间的青稞酒制作方法既简单又独具特色。

先将青稞洗净晒干,然后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 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起酒,两三天后加入清水又封盖好,隔两天左右便成青稞酒。这种青稞酒色泽淡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分 头道、二道、三道酒,头道酒招待尊贵的客人。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亲送友,聚会庆典必不可少。

在藏区,酒是礼仪的载体。在藏区到藏族家作客,主人家习惯给你倒满酒杯,你双手接过酒杯后先用无名指蘸点酒往空中抛弹三下,以示敬天敬地祭众神,然后让你喝一口,又添上让你再喝一口,再添满喝第三口,最后满杯喝干。这是所谓藏区的“三口一杯”敬酒习俗。喝完“三口一杯”之后,能喝的自由开怀畅饮,不能喝的便适可而止。

15.jpg


3600年前,谁把大麦农业带进青藏高原

科技日报2019-06-26

作者:赵汉斌

耐寒农作物大麦向青藏高原的传播与利用,被认为是促进史前人群大规模永久定居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关键因素。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孔庆鹏研究员团队与兰州大学董广辉教授团队合作,联合研究发现距今3600年前,由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迁徙导致大麦农业向青藏高原扩散,这个群体的遗传贡献显著影响了现今藏族人群基因库的形成。

论文第一作者、昆明动物研究所李玉春博士介绍,大麦农业向青藏高原的传播,究竟是人群扩散,还是技术交流一直以来是个谜。根据考古学证据,距今约5200至3600年前,在大麦农业人群向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之前,粟黍农业人群已在青藏高原东北河谷低海拔地区大规模定居。在这一阶段后期,这个区域出现了粟黍、大麦混作现象。

联合研究团队推测,很可能是粟黍农业人群在低海拔地区采纳了大麦农业后,进一步把它带入到高海拔地区。为了验证假设,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8277份现代藏族及其周边人群5.85万余份线粒体DNA遗传变异数据,结合不同海拔农作物遗存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以及人骨碳同位素值数据,最终鉴定出两个单倍群,其起源迁徙正好与粟黍农业的起源、强化以及向西传播时间路径吻合。同时,这两种遗传组分在以往报道的以粟黍种植为主的考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人骨样本中也有发现,进一步支持其很可能代表了藏族人群中尚存的源于粟黍农业人群的遗传组分。

研究不但证实了藏族人群中存在大量源自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的遗传组分,还提示粟黍农业人群在到达青藏高原低海拔地区后,采用了耐寒的大麦农业并向高海拔迁徙,最终大规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


返回头部